学校新闻

“双懂”教育在行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双懂”教育在行动

墨香淬匠心:职教“双懂”育人记

时间:2025-08-01

职业教育的‘懂’,是架起学生与教师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找到职业精神的精髓,让学校在育人过程中看到企业的需求。当‘子曰’能对话‘车间’,当‘墨香’能浸润‘匠心’,或许才是真正读懂了高职教育的灵魂。


640



First 

一:讲台下的“沉默森林”



九月的晨光照进教室时,我正翻开《诗经》。台下四十双眼睛,半数埋在手机屏幕里,剩下的目光也多是涣散的。作为大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老师,我早已习惯了这种“沉默”——学生们总觉得,“之乎者也”与他们要学的汽修、编程、电商隔着万水千山,而我与他们之间,似乎也隔着一道无形的沟。而我与他们之间,似乎也隔着一道因这种认知产生的无形的沟。


“同学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诗里的道理,和你们修发动机时反复检查、打磨细节,有没有相通之处?”我试着把诗句往他们的专业上靠。后排的林宇(化名)扯了扯嘴角,低声对同桌说:“老师又在念‘老古董’了,学这个能修发动机吗?”这句话像针一样刺中了我,让我更清楚地意识到,要架起师生间的桥,得先懂他们对“职业有用性”的迫切追求。


开学初的问卷调查早已揭示答案:83%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无用”,67%的学生希望课程“少讲理论,多教技能”。这些数据背后,是一群渴望在职业赛道上快速奔跑的年轻人,他们眼里的“有用”,似乎只与就业率、技能证书挂钩。


下课后,我拦住了林宇。这个穿着汽修工装、指甲缝里还沾着油污的男生,眼神里满是不耐烦:“老师,我爸妈送我来是学修车的,不是来背‘关关雎鸠’的。”我没生气,反而笑了:“你觉得,一个好的汽修工,只需要会拧螺丝吗?上次实训,你是不是因为没听清师傅的要求,装错了零件?”林宇愣了愣。我继续说:“‘如切如磋’讲的就是做事要仔细、有耐心,这和你修车时需要的严谨态度是一样的,这就是职业精神的精髓。老师想做的,就是帮你找到这些藏在文字里的本事。”林宇没接话,却也没像往常一样扭头就走。





Refining

二:当“子曰”遇上“车间”




为了真正懂学生口中的“有用”,也为了更清楚企业的需求,我做了个决定:去企业看看。我联系了学校合作的吉利汽车湘潭基地,申请跟岗实习两周。车间里,机械臂精准挥舞,工人们讨论着“公差配合”“扭矩标准”,而让我更关注的是,人力资源部主管王芳反复强调:“我们要的不只是会操作的工人,是能理解客户需求、会沟通协作的‘未来工匠’。”


王芳指着一位正在耐心调试设备的老师傅说:“你看他,带徒弟时总说‘做事如做人,要耐得住性子’,这就是我们看重的职业素养。”她还提到,去年有个实习生技术不错,却因为沟通不畅差点弄错客户需求,“他连工作报告都写不清楚,逻辑混乱——这其实就是人文素养的欠缺,也是学校培养时需要关注的地方。”王芳的话让我明白,职业教育的“懂”,是教师要懂学生需要什么能力才能适应职场,学校要懂企业对人才的真实要求。


回到学校,我把车间见闻做成了PPT。再讲《论语》时,我不再只讲“学而时习之”,而是对比现代企业的“岗前培训”;分析《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会联系到与客户沟通、理解需求的方法。我还邀请王芳来班上做讲座,当学生们听到“企业需要能读懂客户需求、能写出清晰报告的员工”时,林宇的腰板挺得格外直。




Refining

三:被“激活”的《离骚》




改变发生在一次课后作业。我让学生用大学语文中的句子,写一段“职场情景模拟”。林宇交上来的作业让我眼前一亮:“老师,我写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写的是我第一次修错发动机的事,修错时觉得天都塌了,但后来师傅说‘吃一堑长一智’,就像屈原走再远的路也要坚持理想,我也得把技术练扎实。”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正是对职业精神的理解。


我趁机策划了一场“大学语文与职业素养”主题班会。我让学生分组,从《诗经》里找“团队合作”的智慧,从《史记》中提炼“沟通技巧”。林宇所在的小组选了《庖丁解牛》,他们用汽修车间的流程图解析“依乎天理”的工作方法,还模仿庖丁的“提刀而立,为之四顾”,演绎了老师傅完成高难度维修后的自信姿态。全班哄堂大笑,却也第一次发现,古人的智慧原来如此“接地气”,与他们的职业息息相关。


期末考试前,我收到了林宇的微信:“老师,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工匠故事’演讲比赛,想讲讲《楚辞》里的‘精魂’对我的影响,可以帮我改改稿吗?”那一刻,我看着窗外的银杏树,忽然觉得,师生间的那道沟,正在慢慢填平。




Refining

四:懂学生,更懂“未来的企业人”



截稿前三天,我收到了林宇的征文稿,题目是《从“厌学”到“研思”:一位汽修生的文学觉醒》。文中写道:“以前觉得背古诗是浪费时间,直到老师带我们了解车间的需求,我才明白,‘如切如磋’的严谨就是修车时需要的态度,‘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帮我写好工作报告……这些都是企业需要的本事。”


这篇文章让我思考更深:职业教育中的“懂学生”,不仅是理解他们的当下困惑,更是要预见他们作为“未来企业人”的潜在需求;而“懂企业”,也不是简单地让课程迎合技术标准,而是要将企业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帮学生找到职业精神的精髓。


如今的课堂上,虽然仍有学生偶尔走神,但当我讲到“士不可以不弘毅”时,总能看到几个学生下意识地坐直身体;当分析《滕王阁序》的“穷且益坚”时,后排的女生会悄悄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学期一定要考过英语四级”。这些细微的变化,像墨滴入水,慢慢晕染开教育的温度。窗外,夏日的阳光正好,校园里的实训车间传来机器轰鸣,教室里的琅琅书声与之一唱一和。我知道,师生间的桥已经架起,“双懂”的故事,正在一点点铺展新的篇章。




撰  稿:袁文静

编  辑:赵   茜

审  核:李湘烽


首页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