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双懂”教育在行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双懂”教育在行动

做最懂学生的老师:让教育成为心灵的摆渡

时间:2025-07-28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者,我们面对的从来不是学籍表上冰冷的数据,而是一个个鲜活跳动的生命。在职业教育聚焦技术技能培养的今天,我愈发清晰地感受到: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点燃每个学生心底的火焰。那个闷热的夏日午后,19岁的马晓林(化名)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上渗血的伤痕时,我便知,眼前不只是一起学生心理危机,更是一个渴望被看见的灵魂,在无声地呼救。


UNDERSTAND



一、倾听——伤痕之下的无声呐喊


“他们又抛弃我了……”心理咨询室里,马晓林的声音带着颤抖,像钝刀划过沉默。这个2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男生蜷缩在沙发角落,手臂上的新伤触目惊心。起因不过是宿舍一场普通的手机游戏对战——游戏里的“敌人”对他恶语相向时,身旁的室友没有立刻站出来维护。这个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1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试着用“共情”慢慢靠近他,拼凑出这幅破碎的心灵图景: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从小活在姐姐的光环下,“没出息”“不争气”是父母贴给他的成长标签;初中时因体型瘦小长期被霸凌,而老师的漠视让他认定“求助毫无意义”;高考失利进入高职后,他用讨好型人格维系人际关系,却始终找不到安全感。游戏里的瞬间,不过是戳中了他“永远会被抛弃”的旧伤口。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世界上最危险的事,莫过于让人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评估显示,晓林有轻度抑郁伴自伤倾向。摆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选择:按常规建议休学治疗,或是尝试更具挑战的校园支持计划。看着谈话记录本上他那句“其实我好想有人陪我爬山”,我握紧了笔——决定陪他走一段。



二、行动——陪伴是最深情的教育

2


端午假期,岳麓山雾气氤氲,游客熙攘。我换上运动装等在登山口,晓林穿着明显过大的外套走来,迟疑间却露出一丝微笑。“听说山腰的豆腐脑特别香,咱们比谁先到?”我晃了晃手里的热豆浆。那个下午,我们数着石阶聊天,他说起上次和家人去四川旅游的点滴,我在他气喘时自然接过背包,在他望着远方发呆时安静陪伴。这种轻松的相处,比任何正式咨询都更能消融他的防备。


到了山顶,我轻声提议:“晓林,咱们合张影吧?”他说畏惧镜头,有些抗拒。后来班长赶来,我们仨快速拍了张合照,他脸上的笑意藏不住——那是我第一次见他这样放松。


之后三个月,我坚持“适度介入”:每周三固定约他在食堂靠窗的“社交安全位”吃饭;推荐他加入非竞技性的桌游社团;在他第一次独自完成课堂汇报后,送了本《被讨厌的勇气》当奖励。有次下暴雨,他突然发消息问“还去老地方吃粉吗?”这个简单的邀约,让我在办公室忍不住笑出声。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育者的神圣职责,是在学生心灵上种下太阳。”晓林的变化印证了这句话:他开始主动整理宿舍,专业课上敢举手发言,甚至报名了校园歌手大赛。当他在班会上分享岳麓山的照片时,台下的掌声像一种隐喻——这个曾自我封闭的男孩,正在学着接纳世界的善意



三、实践——高职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晓林的案例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中23.7%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问题,远高于普通高校平均水平。他们常背负“学业失败者”的标签,又面临就业压力,心理韧性的培育需要教育者格外用心。


后续工作中,我以这个案例为蓝本,推动二级学院建立“三级心理护航机制”:新生心理普查100%覆盖,辅导员每月接受危机干预培训,专业教师学会识别课堂中的心理异常信号。我们还计划开设“学长导师制”,让像晓林这样走出阴霾的学生担任朋辈辅导员。这种“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单向灌输,正是“三全育人”的生动实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守护学生成长



四、续写——写在最后的教育手记


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次看到晓林发来的照片里那自信的笑容,我总会想起那个蜷缩在咨询室的少年高职教育的伟大,正在于让那些被标准化教育“筛落”的孩子,重新找到自己的生命坐标。


3


在这个崇尚速成的时代,我们更要守住教育的本真:它是暴雨中的伞,黑夜中的灯,是告诉每个“不完美”的孩子“你值得被好好对待”。这或许就是学生工作者最深的幸福——我们付出的每一份真心,都可能成为某个学生生命转折的支点


窗外传来下课铃声,桌上堆着新收到的学生问题记录,阳光落在纸上。我知道,这场心灵的摆渡,永不止步......

640








撰  稿:刘玉来

编  辑:赵   茜

审  核:李湘烽


首页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