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双懂”教育在行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双懂”教育在行动

做最懂学生的老师:职业教育里的双向成长

时间:2025-07-27

在职业教育的第三年,我回望初登讲台的日子,才真正读懂“办有温度的教育”的分量——它不只关乎技能传授,更在于看见每个学生内心的光


1



01

课堂里的温度:让公式与心灵同频


起初教高等数学时,我总想着把公式定理一股脑儿教给学生,却发现他们望着黑板上的符号时,眼神里藏着怯意。后来才明白,职业教育的课堂从不是单向输出,得先让知识“活”起来,才能走进学生心里


我开始在课堂里加些“烟火气”:讲微积分时,聊它如何帮工厂计算最优生产节奏;讲函数图像时,扯出数学家们在草稿纸上较劲的趣闻。甚至会从“小时候数苹果”讲到“现在用数学模型分析赛车轨迹”,让抽象的公式落地生根。有次21工商班的周诗画她们说:“要是高中您教数学,我们肯定不会怕了。”这话像颗暖糖,化开了备课到深夜的疲惫——那些在“学习强国”里追名师课、在客厅白板上推演例题的时光,原来早悄悄在学生心里发了芽。


督导曾说我把理科课讲出了文科的温情”,却也提醒我多些互动。后来我常在课堂上留十分钟让学生提问,哪怕是“这个公式在修车时用得上吗”这类“跨界问题”,也会认真拆解。原来,让课堂有温度的,从来不是完美的教案,而是愿意蹲下来听学生说话的耐心。



02

汽车教室里的双向奔赴:从讲台到心灵的成长


2


转去汽车学院授课时,面对一群刚结束军训、皮肤黝黑的新生,我总想起自己初入职业教育的迷茫。第一堂课上,我没急着讲专业知识,而是给了他们三个“小约定”:坚持运动,让健康成为职业的底气;练精技能,用“一技之长”站稳脚跟;读点“无用之书”,让文学、历史的养分滋养创造力——毕竟,能修好车的是工匠,懂生活的才是完整的人


学期中布置的新能源汽车作业,成了意外的惊喜。让学生选一款车,从发展背景到核心技术做PPT展示,本是想练他们的专业表达,没想到小静的PPT里藏着对电池续航的独到分析,宇站在讲台上时眼里闪着对智能驾驶的痴迷,小鸿、小康他们甚至把车型历史编成了小故事。期末学评教的留言里,有学生写“老师,您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值钱”,那一刻突然懂了:职业教育的课堂,从来不是老师单向引路,而是和学生一起在探索里互相成就。


这些孩子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但小静拆解电路时的专注、小宇和同学讨论方案时的热络,都是藏不住的光。看着他们从怯生生走上讲台,到能侃侃而谈专业见解,才明白“双向奔赴”四个字,是职业教育里最动人的风景。



03

田野上的守望:在不完美里种出希望


三年职业教育的路,像在田埂上行走,有过备课到凌晨的汗水,有过面对学生迷茫时的无奈,却更多是被学生的闪光点照亮的瞬间。


3


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们的讲台从不是筛选“优等生”的标尺,而是培育“实干家”的土壤只要捧着对教育的热望,守着“让每个生命闪光”的初心,就能在日复一日的教学里,看见那些被忽略的光芒如何慢慢亮起:或许是那个总坐后排的学生,在技能竞赛里捧回奖杯时眼里的亮;或许是那些曾迷茫的青年,几年后带着自己的创业项目回来分享时,语气里的笃定与自信。


这条路或许没有捷径,会遇到课堂上的困惑,会面对成长中的反复,会在“慢成长”里耐心等待。但每当看到学生们带着一身本领走向车间、赛场、社区,把学到的技能变成安身立命的底气,把课堂里的温暖变成待人接物的温度,就知道所有的坚守都有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职业教育的田野上,从来没有“差生”,只有等待被看见的种子。我们只需继续弯腰耕耘,带着热爱与耐心,终会等到更多破土而出的惊喜,收获一茬又一茬关于成长与希望的故事。




撰稿:汤晓丽

编辑:赵   茜

审核:李湘烽


首页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