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讲台或与学生同行,我愈发感到教育不止于书本,更是心灵的相遇与成长的结伴。职业教育路上,“懂学生、懂企业”的“双懂”理念,如一盏明灯指引方向。无论是课堂深耕,还是四年间兼任20级工商2班、22级中文3班辅导员的点滴,都印证着:育人既需专业“匠心”打磨技能,更需日常“温情”浸润心灵。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在这里,既要筑牢专业根基,更要让学生在文字中照见自我,在实践中对接未来——这是“双懂”理念的生动实践。
文本照心:让文学成为前行的光。初识小李,他总独坐角落,眼神迷茫。“读职校像枷锁,学中文没出路”,他的直言道出困惑。说教无力,唯有引导他在文字中找到共鸣。《中国现当代文学》讲《平凡的世界》时,我特意停留孙少安抗争命运的章节,让大家聊聊“支撑自己的力量”。课后,秋阳下校园漫步,我分享自己曾经的迷茫与中文赋予的力量:“职校是新起点,中文的沟通力、表达力,是你未来的底气。”那次谈话后,小李眼中渐渐有了光。他泡在文学社,笔下散文有了温度;分析《活着》时,他主动站起来:“福贵的苦里有劲,我们的迷茫里也该有光。”毕业时,他拿着知名企业的录用通知说:“老师,是文字让我看清了自己的路。”让学生于文本中照见自我,正是“懂学生”最生动的模样。
实践炼能:让技能直通职场。针对学生常感“学了用不上”的困惑,《秘书实务》课引入真实企业场景:活动策划考虑商户联动,宣传文案琢磨受众心理——让知识接上“地气”,化为“底气”。小晨家境困难,常为学费发愁,总在课间偷偷啃馒头。一次“社区文化活动策划”实训,他的方案逻辑缜密却少“烟火气”。我点出关键:“站在商场角度,活动该先考虑客流还是文化?”第二天,他的修改稿多了“打卡点动线设计”、“商户满减联动”,宣传语也充满生活气息。我肯定他:“文字能写温度,也能算效益,这就是本事。”我帮他申请助学金,并请他“整理教学资料”给予合理报酬。实训中他越发投入,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悄然生长。当他拿着国家奖学金证书说“学中文真能闯出天地”时,我确信:对接企业需求、锤炼实用技能,是让学生“有底气”的关键。
教育的温度,藏在不刻意的瞬间。关怀学生,需懂其敏感与倔强——允许“慢一点”,帮助“轻一点”,让他们在被理解中生勇气,在被尊重中挺直腰杆。
静待花开:让表达自然生长。课堂总有“沉默角落”。我尝试多种方法,发现“慢慢来”最有效。讨论环节增设“书面分享”:想法先写纸上,想开口再举手。课下创造“无压力场景”:学生烧烤,我带着食材加入,烟火气中听他们聊喜好、烦恼。一次草地围坐,几乎不说话的女生小声问:“老师,我写了首诗,您能看看吗?”那一刻我懂,当学生确信“说不说都被接纳”,表达的勇气自会萌发。学生反馈:“您从不说‘大胆点’,但我们知道您在等我们准备好。”这种等待,是“懂学生”最温柔的方式。
润物无声:让帮助保有尊严。小晨的经历让我更深知:困境中的学生最需要的不是施舍,是被尊重的帮助。面对困难,我不用“我帮你”的姿态,而是“搭把手”的方式——让他们感觉自己是“有用的”,而非“被可怜的”。一位女生家中突遭变故,交学费时红着眼圈站在办公室门口。我未提“困难”,只说:“学院需整理教学资料,缺位细心同学,每周三次,有报酬,你愿意吗?”她用力点头。后来她在感谢信中说:“老师,您没让我感觉‘特殊’,那段日子靠自己挣生活费,腰杆是直的。”真正的帮助“润物无声”:推荐勤工助学岗位时说“正好缺人”,分享实习信息时讲“觉得你可能适合”。这种“不动声色”,是对学生尊严最妥帖的守护。
四年辅导员经历,让我在宿舍、操场、食堂的烟火气里,更真切地体悟“双懂”的分量:懂学生的此刻烦恼与未来方向,懂企业所需本领与学生成长路径。
看见不同,点燃信任。串门宿舍,发现20工商2班的小张痴迷研究电商数据,22中文3班的小周床头贴满自创短句——每个学生都有独特节奏。工商班学生聊市场案例眼中有光,却常在合作中各执己见;中文班学生对文字敏感,却常问“写这些能当饭吃?”我未急于纠正,而是搭建舞台:工商班搞“模拟创业”,在分工中学会妥协;中文班办“校园故事展”,让文字直抵人心。一次户外拓展,两个常呛声的工商班男生为“搭纸桥”任务蹲地讨论半小时;中文班那位总说“写了没用”的女生,看到自己的短句贴在校园展板上红了眼眶。陪伴,是让学生在“被看见”、“被理解”中长出自信的翅膀。
连接未来,锤炼本领。“懂企业”需让学生明了职场需求,将当下努力与未来相连。带20工商2班参观校企合作商超,看店长如何协调供货、促销、客诉。回校分组模拟“超市周年庆策划”,预算、分工皆按企业标准。有男生感慨:“原来课本的‘供应链管理’,就是货架牛奶不能过期、海报贴对位置。”为22中文3班联系校报、公众号开“专栏”:社团稿要亮点,校园新闻需事实清晰。曾抱怨“写通知是浪费时间”的小吴,因条理清晰的《图书馆闭馆通知》被全校转发后坦言:“原来把话说明白也是本事。”后来,工商班学生凭“模拟创业”经验获实习offer,中文班学生以“专栏”作品敲开新媒体公司大门。当学生把所学化为所用,这便是“懂企业”最实在的成果。
无声守护,传递温暖。辅导员工作中,最难忘“悄悄帮忙”的时刻。22中文3班一男生父亲生病,他课余打零工,上课常瞌睡。我未公开提及,课间递上纸条:“学院公众号缺‘校园人物’专栏编辑,每周一篇,有稿费,你文字好,试试?”他次日交来写食堂阿姨的稿子,细腻温暖。后来他说:“那稿费帮我给爸买了药,更让我知道文字能挣钱、能有用。”教育的温暖不在轰轰烈烈,而在“刚刚好”的瞬间:需要时递上台阶,迷茫时指明方向,脆弱时撑一把伞——让学生感到被惦记,却从不被俯视。
这些年,桌上两个本子:一个记学生故事——谁擅数据、谁有文采、谁遇困难;一个录企业需求——电商要懂用户、文案需抓痛点、管理重协调。翻看它们,如同看见学生从校园走向职场的路,而我要做的,是搭好这座桥。
职业教育园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独特的花。有的需在文字中汲取养分,有的要在实践中扎根土壤,有的得于尊重中舒展枝叶。我愿继续做那“双懂”的园丁:以专业匠心打磨技能,以日常温情守护心灵,陪伴他们慢慢生长,静待每一朵花,都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热烈而骄傲地绽放。
撰 稿:欧阳沁怡
编 辑:赵 茜
审 核:李湘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