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12点,手机铃声骤然响起,听筒里传来学生带着哭腔的声音:“导员,我心情不好,能跟你说说话吗?”每逢深夜接到这样的电话,我的心情总在担忧与欣慰间交织——担忧他们或许正经历着难以言说的困境,欣慰的是,他们愿意把我当作可以依靠的人。两年辅导员生涯,让我渐渐读懂了这份职业的内核:在心灵的原野上播撒春风。
在大学校园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上,辅导员肩负着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我们就像一座桥,一头连接着学生懵懂迷茫的青春,一头通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而搭建这座桥的基石,便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理解,唯有以心为桥,才能真正成为最懂学生的引路人。
刚入职时,我面对的是一群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又带着对规则的疏离的年轻人。记得班上有个叫小彭的学生,军训第一天时,总是跟不上训练的步伐,动作迟缓。察觉到他的异常后,我立马把他叫出训练场,询问他的身体状况。我清晰地记得他说“老师没事,就是有点小伤,不耽误军训”。
当我把他的裤子卷起时才发现,他的膝盖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并且已经化脓。我立马开车带他前往了医院处理伤口,在治疗的过程中学生一声不吭,让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坚强的光芒。让我更惊讶的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他还跟我开玩笑让我猜他脸上的疤是如何来的。我一连猜了好几个答案都没有猜对,最后的答案竟然是刀伤(中学跟同学干架留下的)。等到处理完回到宿舍时已是深夜的两点钟,学生跟我讲了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能够清晰记得,他说:“导员,要不是你对我这么好,我开学这段时间就准备反你的。”在后边的学习生活中,他成为了副班长,也成了我工作中的一个好帮手。其实,我只是做了一名辅导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明白,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看见他们藏在倔强背后的脆弱,递上最及时的温暖。
这个时代的教育者,早已不是拿着学生手册照本宣科的监督者。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我将工作场景延伸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将其变成畅所欲言的“心灵驿站”,让学生们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学习上的困惑。在一次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讨论中,学生们纷纷吐露心声,有的对专业课程感到吃力,有的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针对这些问题,我邀请了专业老师进行针对性辅导,还组织了企业参观活动,让学生们直观感受行业发展现状。我也常去食堂、操场,和学生挤在一张餐桌吃饭,陪他们在跑道上散步,在轻松的闲聊里,慢慢走进他们的世界。
这些看似平常的相处,让我能及时捕捉到他们情绪的波动,在问题发酵前就帮着疏解。
智慧的引导者深知,成长不是标准答案的堆砌。有段时间,我发现班上的小严频繁请假,成绩也一落千丈。通过多方了解,得知他沉迷于台球追分,不仅输光了生活费,还欠下了债务。面对这个情况,我没有简单地批评指责,而是先帮他联系家长,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我每天抽出时间与他交流,鼓励他正视错误,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同时,我还联系了心理老师,对他进行心理疏导。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严终于摆脱了台球追分的阴影,重新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这件事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辅导员既要像雷达般敏锐,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更要像春风般包容,用耐心和智慧陪他们慢慢走出泥沼。
教育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陪伴学生成长的这些年,我也收获了满溢的温暖与成长:毕业后的学生,还会在教师节发来消息,说“导员,我现在也成了能帮别人的人”;曾经连举手发言都脸红的学生,如今能站在台上从容演讲;遇到难处时,他们依然会第一时间想起“找导员”……这些细碎的瞬间,让我愈发笃定当初的选择。这件事让我深知,作为辅导员,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更要有包容和耐心,用爱心和智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大抵就是在年轻生命的土壤里,埋下理解与信任的种子。那些曾在深夜里辗转的焦虑,会在陪伴中长出破茧的勇气;那些说不出口的迷茫,会在真诚的对话里找到方向。或许这就是“最懂学生”的真谛:不是能预判所有难题的“预言家”,而是愿意蹲下来,以平视的姿态倾听青春拔节声响的守望者。
撰稿:孟 迪
编辑:赵 茜
审核:李湘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