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双懂”教育在行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双懂”教育在行动

职业教育——最懂企业的学校:企业的解码器

时间:2025-07-18

在产教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职业教育不应做企业的“旁观者”,而要成为最懂企业的学校,化身精准解码企业需求的“同频共振器”。作为吉利职院的教师,我曾数次走进车间、接洽高管、对接人事、观察生产线,真切感受到:教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的脉搏,让每一个传授的技能点都成为推动企业高效运转的关键齿轮 。


640
洞察需求,做企业痛点的“解密者”
640


去年初秋,我跟随学院调研团队走进湘潭本地的闪聚电池企业。在与人力资源负责人吴工交谈时,她指着生产线上忙碌运转的机械臂,无奈苦笑:“我们目前真正缺乏的,不是那些只会操作设备的普通工人,而是能够敏锐读懂设备‘情绪’的专业人才。”这句话如重锤敲击在我的心头,让我意识到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将技术逻辑转化为生产效能的“复合型工匠”。作为最懂企业的学校,必须精准捕捉企业这种深层次需求。


在另一家自动化企业,技术主管王工带我参观“数字孪生车间”。他随手点开显示屏,上百个参数实时跳动。“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设备故障预测、能耗优化以及工艺改良的密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毕业生中,有90%的人都看不懂这些‘数字语言’。”在与企业的多次访谈中,企业反复提及的“隐性需求”逐渐浮出水面:他们渴望的不仅是能熟练操作设备的“熟练工”,更是具备数据分析思维、能参与工艺改进的“准工程师”。最懂企业的学校,要像敏锐的探测器,挖掘出这些隐性需求。


1


德国双元制教育专家曾说:“职业教育的使命,在于让学生的双手与企业的齿轮实现无缝咬合。”这让我反思:我们的专业设置是否仅停留在“教学生开机床”的表面,而忽略了教他们“听设备说话”的关键能力?最懂企业的学校,必须从专业设置上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不能与企业实际脱节。


640
课程革新,做企业语言的“翻译官”
640


在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调度中心,我目睹了“教育脱节”的尴尬场景。新员工小李盯着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的屏幕手足无措,老师傅只能一遍又一遍重复:“看颜色!红色代表停机,绿色代表运行!”这一场景暴露出传统课程的致命短板——教学内容与企业数字化工具之间存在巨大的“语言壁垒”。


作为最懂企业的学校,我们要打破这一壁垒。在新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我们果断启动“课程重构计划”:


首先,专业设置动态校准

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细分为“应用型”与“潜力型”两个模块,并新增《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产线运维》等前沿课程,直接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精准对接。最懂企业的学校,要让专业设置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而灵活调整。


其次,教学内容场景化

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中,引入企业实际案例——某食品厂因温度控制逻辑错误,导致整条生产线被迫停摆。学生们需要像真正的工程师一样,调试代码、排查故障,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最懂企业的学校,要把企业的真实场景搬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熟悉企业的工作模式。


最后,教学模式项目制

与企业携手共建“数字孪生实验室”,学生们分组承接企业的真实项目,如优化某3C电子厂的物料配送路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解决企业真问题”的实战演练。最懂企业的学校,要让项目成为连接学校和企业的纽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当我们的课堂开始积极“翻译”企业的生产场景,成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百变红娘”时,学生们便不再仅仅是“学技术”,而是在“用技术创造价值”。如此一来,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因”和“缘”便紧密相连,最懂企业的学校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企业需求的理解。


640
校企共荣,做企业发展的“同行者”
640


在某工程机械企业的实训基地,我见证了一场“双向奔赴”的美好画面:企业将最新研发的焊接机器人搬进校园,为教学提供先进设备支持;教师团队则为企业开发《机器人运维师》培训课程,助力企业提升员工技能。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模式,正是破解“校热企冷”困局的关键所在。

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作为最懂企业发展的学校,我们需要探索出“三层递进”的校企协同模式:


实训层:模拟企业全流程

在校内建设“微缩版智能工厂”,模拟企业从订单接收、生产排程到质量检测的全流程。学生们通过轮岗体验不同角色,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最懂企业发展的学校,要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体验到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


实习层:阶梯式培养人才


2


与企业签订“阶梯式实习协议”,学生们前三个月在生产线跟岗学习,熟悉生产流程;后三个月进入技术部参与工艺改进,提升实践能力;最后三个月独立负责一个小项目,锻炼综合能力。最懂企业发展的学校,要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逐步成长,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人才需求。


师资层:打造双师型队伍

实施“教师企业实践轮岗制”,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驻厂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动态。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最懂企业发展的学校,要让师资队伍与企业紧密相连,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3


正如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所言:“人才不是成本,而是投资。”当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孵化器”,企业自然会成为学校的“实践导师”,双方携手共进,实现互利共赢。面向未来,作为引领企业创新的最懂企业的学校,我们计划启动“企业需求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招聘需求、技术升级方向,让专业设置提前跑在产业变化之前。同时,试点“学徒制2.0”,让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学历证书,还能拿到企业认证的“岗位能力通行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4


窗外,校企合作的四悬翼无人机正在实训场上空灵活穿梭,它的轨迹或许正勾勒着职业教育与企业共生的美好未来图景,也预示着最懂企业的学校将引领企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撰  稿:陈俊杰

编  辑:赵   茜

审  核:李湘烽




首页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