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双懂”教育在行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双懂”教育在行动

做最懂学生的老师:在理解与陪伴中点亮成长之路

时间:2025-07-14

在民办大专院校的校园里,汽车学院的学生们常常被贴上“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意识淡薄”的标签。作为辅导员,我深知这些表象背后是更为复杂的现实:他们或是来自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家庭,或是在应试教育中屡屡受挫的“边缘者”,或是背负着家庭期待却找不到方向的迷茫者。黄灯在《我的二本学生》中写道:“二本院校的学生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大专学生。他们的困境不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是教育分层、家庭环境和社会压力的综合投射。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最懂学生的老师”并非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在理解中寻找共鸣,在陪伴中搭建桥梁,在行动中传递希望。


1




01 看见真实:从标签到个体的解码


在《我的二本学生》中,作者通过大量案例揭示了二本学生群体“沉默的大多数”状态:他们带着“考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的期待而来,却因学历竞争力不足、家庭资源匮乏而陷入新的困顿。这种困境在大专院校中更为明显。我所带的学生中,有人因沉迷手机游戏而逃课,有人因南北文化差异而孤独退缩,有人因经济压力萌生退学念头。这些行为看似是“问题”,实则是他们应对现实的无奈策略。


在临时接手24新能源4班的时候,有一名来自东北学生初到南方时,因气候、饮食差异和陌生的人际环境产生强烈不适,甚至多次提出退学、拒绝参加军训的申请。我并未急于批评他的退缩,而是通过深夜长谈了解到:他的家庭条件较好,每月有5000元以上的生活费,父母均是常年在外经商,对他学习不做任何要求,只要他拿到毕业证,身体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同时因为疫情期间心理问题父母将其骗进医院的行为,对人际交往有较强的抵抗。了解清楚情况后,碰巧我所带的大二班级23新能源11班有一名学生与他同乡,并在担任军训教官,我安排同乡学长与他结对,带他熟悉校园生活,并鼓励他多与同乡及我进行沟通。此后,他不仅军训不再请假不再逃避,也积极配合我在短期接手大一班级期间的各项工作,并且积极向我反馈他的日常动态。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对学生情感需求的精准捕捉——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规则约束,更是被看见、被接纳的归属感。




02 扎根现场:从管理到共情的实践


黄灯在书中强调:“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到大学时代结成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的恶果。”对此我深有体会。许多学生中学时长期处于“题海战术”的高压状态,进入大学后骤然失去目标,便以玩手机、逃课等方式释放压力。传统的“说教式”管理往往收效甚微,唯有深入他们的生活现场,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我坚持每周走访学生宿舍,发现卫生状况差的学生往往存在作息混乱、人际疏离等问题。23新能源10班一名贫困学生长期旷课,我在通过走访宿舍跟他聊天时他提出:“反正毕业后也是打螺丝,学不学都一样。”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带他了解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汽车工匠的事迹,让他亲眼看到平凡的岗位也能发光发热,带领他进行职业规划,了解行业动态。三天后,他主动递交了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在2024年末主动参加工学交替并获得了“优秀实习生”的称呼,在2025年4月吉利湘潭基地顶岗实习的人群中再次出现了他的身影。教育有时不需要宏大的理论,而是用真实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斗志。




03 构建支持:从孤立到联结的突围


2


《看见他们》的序言中提到:“负载在就业层面的个人命运走向,到底和大学教育呈现出怎样的关系,是我追问最多的问题。”对于大专学生而言,这种追问更加紧迫。他们的家庭往往无法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校园资源也相对有限。作为辅导员,我们需要成为联结学生与资源的纽带


我在带24新能源4班期间曾遇到一名因家庭变故濒临退学的学生。在班委竞选时,他积极热情的参加了所有班委岗位的评选,但最终都没能选上,在于他交流期间我了解到他认为当选班委能更好的评上各类奖助学金。他父母离异,一度濒临贫困失学,学费来自于自己暑假工,姐姐因为家庭贫困已经失学,家中还有一个患有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小妹妹,每月生活费只有500元左右。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在助学金评选时帮助他评上了一等助学金,并让他加入学院团总支办公室,培养他一系列办公、动手能力。虽然在大一下学期他进行了参军入伍,但是在离开前他说对于技能的掌握让他受益匪浅。这种支持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物质援助,更要创造让学生展现价值的机会——当他们发现自己“被需要”,成长的动力便会自然萌发。




04 反思教育:从驯服到点燃的转向


3


在《我的二本学生》中,一位毕业生感慨:“我们这一代人,尤其在‘九零后’身上,‘催熟’机制的成长方式表现得很明显。”这种“催熟”在大专教育中体现为对“就业率”的过度追逐,却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一次班会上,我让学生写下“最困惑的事”,有人坦言:“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该成为谁。”这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标准化零件,而是帮助每个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我开设在2024年多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与简历门诊,帮助同学了解就业趋势。一位学生主动成立双创社团并担任负责人,五位同学主动加入工匠孵化基地。23级学生在实习关口都在努力准备,有一定的自我职业规划,正如书中所说:“无数个体的努力,正悄悄改变群体的命运。”教育的真谛,在于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而非用统一的模具塑造他们。


4


5


在民办大专院校的讲台上,或许没有“桃李满天下”的辉煌,但每一声“老师”背后,都是一个亟待被理解的生命。正如黄灯所说:“看见他们,看见更多的年轻人,是记录的开端。”当我们放下“管理者”的姿态,以陪伴者的身份走进学生的世界,那些逃课的身影、沉默的面孔、深夜的朋友圈,都将成为教育的契机。做最懂学生的老师,不是要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让他们相信:在这片曾被定义为“失败者”的土壤里,依然能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撰稿:刘茵怡

编辑:赵   茜

审核:李湘烽


首页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