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懂”教育点亮生命,共筑职教新未来。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湖南吉利汽车学院始终秉承“让每个生命都闪光”的育人理念,全面启动『做最懂学生的老师,办最懂企业的学校』主题实践活动(简称“双懂”活动)。我们致力于打造“好就业、好招生、好口碑”的“三好”职教品牌,培养具有“好品格、好习惯、好技能”的“三好”学生,培育“爱教育、爱学生、爱学校”的“三爱”教师团队,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成就梦想的摇篮。“双懂育人”活动是我们回应时代呼唤、践行育人使命的重要举措。
为了纪录和展示全校师生在”双懂“教育活动中的体会、经验和成绩。特设立本专栏,陆续刊发全校教师的相关文章,讲述师生共同成长的温暖故事。让我们携手同行,在“懂”与“被懂”的互动中,共同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精彩华章!
陶行知先生曾言:“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 在我与高职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园丁的剪刀与泉水,在那些蓬勃又时而旁逸的生命枝干上,悄然雕琢着向上的姿态,我透过三个学生的成长轨迹,触摸到职业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小何初来时,一身灼热的血气。开学不久的军训期间,一次校外冲突中,他攥紧拳头挺身而出:“敢欺负我班同学,我就打回去!”这个讲情义的男孩,把汽车发动机的爆燃脾气安在了自己身上。 那不假思索的“义气”背后,是思想的稚嫩与方式的莽撞。如何化蛮力为担当?我尝试任命他为班长,让他从“做”中学习“教”与“学”。冲突调解、任务协调、上传下达……每一次班级事务,都是思想的磨刀石。我告诉他:“义气是热炭,领导力是炉膛——懂得何时燃、何时收,才能温暖而非灼伤。”渐渐地,他紧握的拳头松开了,学会用肩膀扛起责任。那个曾经冲动的少年,成了班级的“主心骨”,捧回了优秀班干部、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荣誉。毕业时他选择参军入伍,当初那团莽撞的火,终于淬炼成守护家国的坚韧钢。这转变,印证了陶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实践智慧。
这个外形酷似年轻靳东的男孩,他思维敏捷、形象出众,却如船行雾海,曾在职业规划课上趴着睡觉:“卖车?多没技术含量!” 他不知自己慵懒的眼里,藏着未被点燃的光。
在职业规划的模拟销售课堂上,他对“客户”说:“这台帝豪L就像您的气质,10万级的价格30万级的体面”全场爆笑却惊艳了旁听的我。我利用他担任班干部的平台,引导他梳理班级事务流程,将零散的工作转化为清晰的逻辑地图。当他能游刃有余地主持班会、分享经验时,自信的光芒开始驱散迷茫的薄雾。讲台成了他“解放嘴巴”的阵地,一次次演讲与分享,锤炼着他的口才与思维。当他站在台上侃侃而谈,眼中曾经的迷惘被清晰的光芒取代。他最终以国家奖学金、优秀班干部等荣誉证明了自己,毕业后在汽车销售领域屡夺“销冠”。从“懒”到“勤”,由“茫”至“明”,正是“解放头脑”后思维力量的喷薄。
初见小山时,这个孩子身上带着泥土的质朴气息。他来自贫寒之家,沉默得像一粒深埋的种子,却蕴含着惊人的坚韧。陶行知先生提出“在劳力上劳心”,小小的“开心农场”便成了小山的课堂。任命他为劳动委员,他珍视无比。课余总见他蹲在班级的菜地里,翻土、除草、照料幼苗,腼腆的笑容是他无声的满足。陶行知说“爱满天下”,师者之爱需落到实处。见他生活窘迫,我为他寻觅校园兼职,解决生计之忧。这既是对生活困境的帮扶,也是“产教融合”的朴素启蒙——让劳动与生存技能在真实土壤里生长。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学校合作企业,踏实勤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土地无言,却教会了他最扎实的生存之道;微小的肯定,足以滋养一颗渴望阳光的心。
“社会即学校”,这些孩子的成长印证:当实训车间的油污沾上班会记录本,当农场的秧苗映进车间窗棂,职业教育便有了破土而出的生命力。他们用青春证明——高职教育的沃土上,钢铁会发芽,梦想能挂挡,每个孩子都是飞驰的中国制造里,那颗永不松动的螺栓。
撰稿:周乃琦
编辑:赵 茜
审核:李湘烽